转发:1、先说孔乙己这个人物,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典型人物,孔乙己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他孤独、麻木,深受封建制度的残害,在喜剧的面具下,都包藏着一个悲剧的内核。他生活在一个让人愤世嫉俗的时代。孔乙已像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却隐约感觉到了社会变革中的一丝凉息,甚至在这种意识的冲动下,他又无力改变什么,孔乙己有着痛苦的经历。他得不到当时那个现实社会的尊重。孔乙己偷丁举人的书,我想更多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改变命运的渴望。虽然在那个时代下“偷”是鸡鸣狗盗的小人行为,与读书人的行径是“格格不入”。那个时代的人人都笑孔乙己,可现在“摄会”里我们人人又何尝不是孔乙己。
2、孔乙己这个社会最底层的脸谱化的小人物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极力维护着他认为一个读书人应有的尊严,穿着破烂长衫,点个下酒的茴香豆,偏要站着喝酒是他最后的倔强,因为长衫是读书人想象征,要有文人的面子,却学无所成。又不想和穿短衫的人一样。明明写的一手好字,抄书也能换碗饭吃,却放不下读书人的面子。一个穿着长袍马褂的酸儒。那情景分明是在一个偏僻乡村里展示着一个读书人应有的仁爱和儒雅。可现实中我们放下了一切所谓的面子,尊严,可依旧活的很累,孔乙己虽然有些荒诞可笑,却把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思想和精神有血有肉的展现出来、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知识。
感同身受:我们厌恶反感,不再需要类似的“鸡汤”自我反醒、救赎,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东西,不懂得人间疾苦还夸夸其谈式的鼓励。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的都有孔乙己的影子,他的一切我们都感同身受,有时候我们何尝又不是他呢。穿上长衫我们是孔乙己,脱下了长衫,放下了面子可我们也逃不过是骆驼祥子,拼命的改变现状,认为自己不够努力,甚至努力了几代人,仍然改变不了什么。周围环境和生活并未善待我们。渐渐的,我们都发现,醒悟看透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无力改变是件很痛苦的事。
[ 本帖最后由 摩根斯坦利投资基金 于 2023-03-19 11:0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