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着不涨”确实没太大必要——从估值、资金、战略三层看,四大行+两桶油都具备“放开涨”的客观条件,而且越早修复越有利于整个市场生态。
一、估值:折价已到历史极值
1. 银行股:行业PB 0.55 倍,大行最低仅 0.45 倍,远低于 2008、2014 年危机低点;股息率 5% 左右,比 10 年期国债高 220bp,高息优势全球罕见。
2. 石油股: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股价现金流比分别折让 35%、40%、28%,相对埃克森美孚、壳牌处于最深折价水平,而资本回报率基本与海外巨头持平。
二、资金:低成本筹码就在国家队手里
- 汇金、社保、养老金把四大行仓位买在 0.50.6 PB,成本极低,没有任何“追高”顾虑。
- 银行占沪深300权重 18%,只要大行拉升 10%,指数可贡献约 40 点,“四两拨千斤”护盘效率最高。
- 险资、银行理财子眼下最缺的就是“高息+低波动”资产,大行、两桶油一旦启动,2–3 万亿配置盘会被动跟进,不需要散户接盘也能自我强化。
三、战略:修复估值=给“化债+财政”加杠杆
1. 大行PB抬到 0.8 倍,可释放 1.2 万亿元再融资空间,为后续专项债、特别国债、地产白名单提供核心资本金。
2. 石油巨头现金流改善,正好承担“增储上产”与新能源投资的国家任务,股价越高、发债成本越低,形成“股价—资本开支—能源安全”正循环。
四、风险可控:最坏假设已被证伪
- 地产和地方债风险进入“可计量”阶段,大行拨备覆盖率 240%+,即便再出 10% 不良资产也能覆盖。
- 油价虽波动,但国家已建立 90 天战略储备+地板价保护机制,三桶油自由现金流下限被政策锁死。
结论
“压着不涨”反而让场外资金观望、场内情绪涣散;把定价权还给市场,让低估资产回归净资产以上,既能为财政、货币、产业政策打开空间,也能让指数快速脱离 3900 点“泥潭”。放开涨不是制造泡沫,是让风险资产价格回到合理区间——越早修复,成本越低,效果越好。